打开APP

别再“抛开剂量谈毒性”!Commun Med:双酚 A 仅微量就搞乱基因,女性多囊+癌风险,男性糖尿病跑不掉

来源:生物谷原创 2025-10-31 09:53

这些研究结果表明,减少双酚A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有助于预防健康风险。

超市小票、外卖餐盒、罐装食品内壁——这些日常接触的物品里,可能藏着微量双酚 A(BPA),而它的危害远比想象中更持久。发表于《通讯 - 医学》的最新研究发现,胎儿期哪怕接触相当于人类日常暴露量的双酚 A,成年后也会引发基因 “性别反转”:雌性个体长出偏向雄性的基因表达模式,向类似癌症的状态发展;雄性则呈现雌性化基因特征,陷入代谢综合征危机。

更令人警惕的是,许多宣称 “无 BPA” 的产品可能用了毒性相当的替代物,而欧洲食品安全局已将其安全限值骤降 25 万倍,印证了这种 “山寨雌激素” 的隐蔽风险。

双酚 A 是种结构类似雌激素的合成化学物,常被用于环氧树脂(罐头内壁)、聚碳酸酯塑料,甚至超市热敏纸的显色剂中。哪怕干手拿小票 10 分钟,就有 0.3 微克双酚 A 通过皮肤吸收,湿手接触量还会翻倍,而人体内的检出量常悄悄超标。

在这项由 Thomas Lind 领衔的研究中,怀孕大鼠被喂食两种剂量的双酚 A:一种是每天每公斤体重 0.5 微克(匹配人类日常暴露),另一种是 2015 年曾被认为 “安全” 的 50 微克。结果显示,无论剂量高低,成年后代的骨髓基因表达都出现了颠覆性变化——雌性的雄激素相关基因活性增强,雄性的雌激素调控基因异常激活,这种 “性别错位” 并非暂时现象,而是通过 DNA 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固定下来的长期改变。

这种基因层面的紊乱,直接转化为性别特异性的健康危机。雄性后代普遍出现脂质谱紊乱,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飙升,同时甲状腺功能呈现 “假性亢进” 特征:血清甲状腺素(T4)、三碘甲状腺原氨酸(T3)悄悄降低,促甲状腺激素(TSH)却代偿性升高,甲状腺腺体还出现纤维化、管腔闭塞等病理改变。更棘手的是代谢异常,它们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,哪怕空腹血糖看似正常,已出现葡萄糖不耐受,这正是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早期信号。而雌性后代的问题集中在激素与生殖系统:胰岛素水平比对照组高 37%,睾酮活性增强,葡萄糖水平异常偏低,这种模式与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的血液特征高度吻合——人类研究早已证实,PCOS女性的尿液双酚 A 水平比健康人高 2-3 倍,且高雄激素导致的多毛、排卵障碍等症状更明显。

免疫系统也成了受害者。研究发现,雄性后代的CD8⁺T细胞活性异常升高,可能引发慢性炎症;雌性的同类细胞活性却降低 40%,免疫力变弱,这也解释了为何双酚 A 暴露会增加女性患癌风险——免疫 “哨兵” 的迟钝,让癌变细胞更容易逃脱监控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损伤从胎儿期就已埋下伏笔:双酚 A 能穿透胎盘屏障,干扰胰腺发育关键基因(如Pdx1Ngn3)的表达,导致 β 细胞比例减少,哪怕出生时血糖正常,成年后代谢崩溃的风险也早已注定。

“这不是‘抛开剂量谈毒性’的焦虑,而是微量就足以改写健康轨迹。”Lind 强调。研究结果直接支撑了欧洲食品安全局(EFSA)2023 年的重磅决定:将双酚 A 的每日耐受摄入量(TDI)从之前的 50 微克/公斤体重,断崖式下调至 0.2 纳克/公斤体重,降幅高达 25 万倍。而更让人担忧的是 “替代陷阱”:市面上大量 “无 BPA” 产品改用双酚 S(BPS)、双酚 F(BPF),但体外实验显示,这些替代品中近半数对雌激素受体的激活能力与双酚 A 相当,部分还会抑制线粒体功能、诱发神经毒性,且更难被人体代谢排出。

日常防护成了关键:选食品容器优先看 “5号 PP” 或玻璃材质,避免用塑料盒微波加热;拿完超市小票及时洗手,别用湿手接触;罐装食品开封后尽快转移到玻璃罐中。“双酚 A 的危害藏在日积月累的接触里,而预防的关键就藏在每次购物、用餐的选择中。”Lind 提醒,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激素干扰物的隐蔽风险,更给监管敲响警钟——比起禁用单一物质,建立双酚类化合物的整体管控标准,才能真正守住健康防线。(生物谷Bioon.com)

参考文献:

Thomas Lind et al, Developmental low-dose bisphenol A exposure leads to extensive transcriptome female masculinization and male feminization later in life, Communications Medicine (2025). DOI: 10.1038/s43856-025-01119-8.

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或“来源:bioon”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。非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,须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。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,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

87%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、评论、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->